致敬!上海第二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今日颁奖,我院欧阳仁荣、俞卫锋获殊荣

发布时间:2023-02-24阅读量:266

喜 报

上海第二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

今天(2月23日),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指导,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和上海医药卫生行风建设促进会组织开展的上海第二届“医德之光”“医德楷模”选树活动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欧阳仁荣教授荣膺“医德之光”,俞卫锋教授荣获“医德楷模”。

▲“医德之光”颁奖仪式

▲ “医德楷模”颁奖仪式

欧阳仁荣

90岁

民盟盟员

主任医师,教授

1956年,欧阳任荣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已在仁济医院辛勤耕耘近七十载,在血液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的成绩。

潜心钻研 硕果累累

欧阳教授长期致力于血液学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初参与在国内率先开展有关造血细胞的超低温保存研究,并同时开展大剂量化疗后自身骨髓细胞的回输治疗;70年代初参与全国“三尖杉属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药理药化和临床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参与国产血液成份分离机的临床应用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90年代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过程中多胺作用机制的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在氟达拉宾、阿糖胞苷及柔红霉素等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白血病耐药方面的研究也获得研究成果。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用他的智慧、勤奋和汗水,结出硕果累累:曾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卫生部及上海市科研成果奖;主编《血液肿瘤学》、《现代临床血液病学》、《临床血液病手册》等专著6部,参加编写《临床治疗学》、《现代内科学》、〉《中华内科学》、《内科理论与实践》等书籍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承担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卫生部课题等10余项。在他的带领下,仁济医院血液科及所属白血病研究室形成了以白血病规范化分层治疗的临床学科特色,在三尖杉酯碱、去甲氧柔红霉素、氟达拉宾及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制剂辅助治疗、及探索新疗法方面处于国内前列或领先地位。曾获得了各级各类研究课题近20项和3项科研成果。

教书育人 成才成林

欧阳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身兼数职,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依旧全身心投入教育,以培养医学人才为己任,望学海之久远,瞻师道之崇高,他一直认为高素质、能力强、具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是医院最大的财富,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担任仁济临床医学院内科主讲教师的工作,欧阳教授认为,“教书育人”,育人是本,教书只是方法。他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既“授于鱼”更“授于渔”,使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研究探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欧阳教授的英文大课更是人人称道,同时他也将英语教学应用到临床查房。但欧阳教授却说:“我的外语水平远不及青年人,开展英语查房只是为大家创造一个会话机会。”欧阳教授同时还长期担任国家级进修班的授课,以其新颖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讲课方式,受到学员的高度评价,将血液科发展前沿的内容普及到全国,为仁济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欧阳教授担任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近二十余载,呕心沥血,尽心尽责,治学认真、学术严谨是他的一贯作风。对每一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他都亲自过问,如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他都耐心地分析原因,加以点拨,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们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良师益友。至今他已培养了近40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受过他教诲的人则无从计数,这些毕业的学生分布于国内外各个单位,不少已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0年欧阳教授被评为二医大“我最爱戴的好教授” 称号,2001年获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及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这些荣誉凝聚着欧阳教授在教学中的智慧和心血,更饱含了学生对欧阳教授的深情和厚爱。

淡泊名利 医德至上

欧阳教授曾言,“临床医生就是临床!” 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职责,那就是时时刻刻地要惦记着病患,惦记着自己的工作,要不时地观察病患病情的发展。他总是说,医学是一门科学,它容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怠慢,而优秀的医生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是一名爱心大使。只有全心全意地对待病患,才能让病患从心理上信任医学,配合治疗,从而发挥医学的真正作用!

欧阳教授所在的血液科大多是血液肿瘤病患,需要承受化疗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为此欧阳教授针对每一位病患都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还通过与病患谈心,鼓励病患战胜病魔。欧阳教授总是千方百计为病患节省医药费,特别是经济条件困难的病患,他还会反复比较为其选择最省钱又能达到最好疗效的治疗方案。欧阳教授正是从各个方面,以他的身体力行,处处为病患着想。当他得知因为种种原因一些常用的廉价药被迫停产时他呼吁恢复生产,并参与卫生局的调整恢复廉价药的调研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欧阳仁荣默默践行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信念。他曾经说过:“我们要上好每一堂课,因为同学听这门课,就是一次。我们要仔细地诊治每一个病例,因为病患是把生命托付给了你。”

俞卫锋

59岁

中共党员

主任医师,教授

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

作为一名医生,俞卫锋认为医、教、研任何一方面的付出,都是为了实现医者“初心”,减少患者病痛,为更多患者服务。

高尚医德为患者  医术精湛保健康

作为医者,俞卫锋是全程守护病人的幕后英雄。他从事麻醉事业超过30年,每年完成手术麻醉量1000余例,多年来始终奋战在临床第一线。他对病人的好,不仅体现在手术中,更体现在他为病人解决病痛的一个个临床难点上。他一直致力于优化麻醉用药、合理围术期监测,精准麻醉,为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提供安全保障。

俞卫锋教授经常说,麻醉医生不能等待危险出现时再去被动处理,而是要主动出击,比外科医生早一步行动,在状况出现之前就做好万全准备,将危机化解于无形。“一位好的麻醉医生让外科医生很放心地、安心地做手术,脉搏的声音很均匀,外科医生觉得很安静。”

栉风沐雨传薪火 春风化雨促长成

作为师者,俞卫锋传承育人使命,将学生的言行当作自己的责任。“何其有幸,能成为俞老师的学生”是学生们对他的由衷感激。他培养的120余位硕博士研究生中,高级职称超过30名,目前担任科室主任职务的12名,副主任10名。作为学科带头人,他身先士卒做表率,彰显责任与担当。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俞卫锋主任的座右铭,他总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要做正直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做有价值的学问。这样的精神也耳濡目染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俞教授博士毕业班的学生描述她对俞卫锋老师的情感,就是:何其有幸,能成为俞老师的学生。她是在临床工作了十年的医生,考博对她来说绝非易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她甚至想都不敢想。一次在送科室老主任回家的路上,俞教授的一番话,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俞教授说:“只要努力,总有回报。你那么优秀,为何不再更优秀呢?博士并不是你的终点”。这番闲聊似的话语,让她重拾了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初心,并最终开启了她的博士梦。“俞老师对我的影响不止在于他严谨扎实的临床及学术功底,还在于他深深的人格魅力。”

敢为人先勇担当 开拓进取求发展

俞卫锋教授长期致力于麻醉与复苏的医教研工作,医疗及科室建设方面,作为学科带头人20年,使一个几乎一张白纸的科室迅速成长,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既有临床麻醉又有ICU及疼痛治疗的东方肝胆医院麻醉科,培养了一批批有朝气、有事业心、有学术水平的专科队伍。他本人及领导团队先后承担了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任务。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255篇,SCI收录60余篇,其中有4篇在世界最著名的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上发表。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多种奖励。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中,俞卫锋教授因其在麻醉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最高票当选第三届“中国杰出麻醉医师”称号。

近五年,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项,实现国自然生命科学部重点课题的突破,拿下科技部干细胞重大专项,培养了麻醉学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优青”,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成立上海市器官保护与功能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仁济医院麻醉科在复旦学科排名从20名开外一跃而为全国第6,上海和华东第一。他本人也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优秀带教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优秀住培基地主任”等。

医者须德,患者需得。“他是一名麻醉医生,虽不握刀却能救更多人。”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160
266
我有话说:
0 / 5000
所有评论(1条)
最新最热
太优秀了
评论时间:2023-03-01
回复
0
  • 1
前往
关注我们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公众号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小程序
资讯动态
MORE+
1
173家医院升为三级!揭秘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与痛点
2
苗建亭教授: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
3
李x教授,谁不想全民免费医疗?
4
《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5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5个原因
6
全球超170个新药研发加速,突破性疗法助力乙肝治愈
7
准爸妈须知!出现这些情况不易备孕!兰州天伦生殖不孕症医院科普
8
儿童感统失调表现及科室就诊指南
9
秋意渐浓,警惕‘秋老虎’对心脏的潜在威胁
10
关于做好2024年中国医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11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2
糖尿病、脂肪肝比肝炎、肝硬化更易罹肝癌?
13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4
【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嗅觉、味觉、温度觉、触觉
15
政策红利叠加需求激增,“康养+疗愈”模式成银发文旅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