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首例】心血管内科:成功实施血管内超声下左主干PCI术
前不久,南平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成功实施我市首例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指导下左主干PCI术。
患者葛某,是一位有“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V期”病史的患者。胸痛2天入院治疗,入院后完善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近段远端狭窄85%,左主干远端狭窄80%,左前降支近段远端至远段近端弥漫性狭窄50-60%,是典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主干+双支病变。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由于患者左主干远端严重狭窄,做冠脉搭桥是最佳的选择。考虑到左主干行支架植入不能单纯依靠冠脉造影来提供安全的判断及治疗,出于对患者及家属负责。陈子国主任及王光友副主任医师决定借助血管内超声(IVUS)对他的病情进行再次评估。
经过充分的事前方案讨论及准备,在福建省立医院专家的指导下,由我科陈子国主任、王光友副主任医师决定为患者实施左主干至左前降支PCI+IVUS术,于左前降支近段至左主干开口植入支架一枚。术前进行IVUS检查表明,左主干远端最大有效面积2.2m㎡,左回旋支开口最大有效面积5.4m㎡,术后左主干最小有效面积6.7m㎡。
这一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冠心病介入诊治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冠脉病变进行合理评估、精准治疗,改善了病人的愈后情况。
什么是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
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利用心导管,将一高频微型超声探头送入冠状动脉血管腔内进行探测,经电子成像系统来显示其内部结构和形态的微细信息,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以定量测定分析血管直径、狭窄程度,还有明确冠脉病变的形态、性质及病变分布,尤其是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疗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血管内超声检查有什么优点?
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血管腔内探测。因此,血管内超声能将冠脉血管内病变“看”得更仔细,不仅可以定量测定它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指导了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定,改善介入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减少再狭窄,改善预后。
1、小身材, 与传统的医用超声探头相比,血管内超声探头最显著的特点是个头小,只有1.2毫米-3毫米。微型超声探头由相控阵型环状排列的多晶体换能器所组成,能够生成360度血管截面图像,并且探头轮廓光滑,易于插入,血管损伤可能性也很小。
2、测评更加客观,冠脉造影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在评价管壁形态、壁厚、管腔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局限性。血管内超声可显示管壁的组织学特征,精确地测量管腔径及截面积,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特别适用于观察分叉处或因血管重叠致血管造影图像模糊的病变。结合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还可以评价冠状动脉的功能,尤其是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人,血管内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存在的粥样病变。
3、提供斑块血栓信息,血管内超声不但可显示血管断面的灰阶实时图像,而且还能提供冠状动脉内的血流信息,对斑块类型的识别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在体内观察血管重构的动态过程。
4、准确评价介入手术,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血管内超声可以评价各种冠脉介入性治疗及效果,包括指导确立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正确选择器具的大小,确认介入性治疗的终点,确定网状支架的位置及扩张大小,预测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南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