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 | 曹操的头风病与卒中有什么关系?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用很多笔墨来描写曹操“头风”之疾。什么是“头风”?它和现代医学中的卒中有什么关系?本文将从历史和医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什么是“头风”?
“头风”是古代对某些头部疾病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曹操的“头风”发作时,会感到“头痛欲裂,坐卧不安”,甚至会“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这些症状说明曹操的“头风”并不是一般的偏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而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颅内疾病。
曹操的“头风”可能是什么疾病?
有人认为曹操的“头风”可能是脑梗塞、脑肿瘤、颅压升高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属于现代医学中的卒中(stroke)的范畴。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缺血缺氧或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卒中可以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管被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阻塞,导致脑部局部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卒中。出血性卒中是指脑血管因高血压、动脉畸形等原因破裂,导致脑内出血而发生的卒中。
那么,曹操的“头风”到底属于哪一类卒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曹操的发病情况和死因进行分析。
曹操的发病情况和死因
根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操在其一生中至少有四次明显的“头风”发作。第一次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攻打袁绍时,听到陈琳写的讨曹檄文后,气得头风大作,但随后又奇迹般地好转。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攻打汉中时,因为天气寒冷和劳累过度而引发了头风。第三次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许昌听说马超攻打韩遂时,又发了一场头风。第四次是在黄初五年(224年),曹操在洛阳听说孙权杀了孙皓时,再次发作了头风,并最终导致了他在同年去世。
从这四次发作来看,曹操的“头风”似乎和他的情绪波动、气候变化、体力消耗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脑血管收缩或扩张,从而引起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曹操的死因,我们会发现他更可能是死于出血性卒中。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时,“目不见物”,即双目失明。这个现象说明曹操在去世前已经有了视神经受损或视网膜出血等情况。而视神经受损或视网膜出血更多地见于出血性卒中,尤其是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出血。 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曹操是否有高血压这个基础疾病,但考虑到他长期从事军事政治活动,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制,喜欢饮酒作乐等生活习惯,他很可能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
此外,《三国志》还记载,在曹操去世后,“开棺视之”,即进行检视。这个过程也许能为我们判断他是否死于出血性卒中提供线索。如果他死于缺血性卒中,那么解剖时应该能看到他的某个脑区有明显的软化或坏死现象;如果他死于出血性卒中,那么解剖时应该能看到他的某个脑区有明显的出血或积液现象。不幸的是,《三国志》并没有详细记载解剖结果,只说“其心大如斗”,即心脏异常肥大。这个现象也可以说明曹操有心脏方面的问题,进而影响了他的脑部健康。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曹操的“头风”可能是一种出血性卒中,并且与他本身存在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假设,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如果能有更多可靠的历史资料或医学证据支持或反驳这个假设,那么我们就能更接近真相。
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华佗认为曹操的头风是由于颅内有一种叫做“风涎”的物质,需要开颅手术取出。 这个“风涎”可能是指脑内的出血或积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开颅手术确实是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但是,开颅手术也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古代医疗条件下,可能会导致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且,即使成功取出“风涎”,也不能保证曹操不会再次发生卒中,因为卒中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他的高血压或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我觉得华佗能不能治好曹操的头风,还要看很多其他因素。
来源 | 科普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