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TA说 | 了不起的平凡!福建10位护士的自白,太真实了……

发布时间:2023-05-12阅读量:351

今天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 “发展护士队伍 改善护理服务”。

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 护士占比超过一半, 是深化医改、改善服务、 惠及群众的一支主力军。

他们,用温暖的笑容,抚慰伤痛 用轻柔的话语,消去畏惧 用真诚的关怀,扫清阴霾 用细心的体贴,解开心结。

以下是10位护理工作者的演讲稿全文


我是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郑剑珍,从事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十余年。

在大众的眼中,护士是温柔的守护天使,然而,作为急诊科的护士,我们更像铮铮硬汉,是冲锋前线的无畏战士。

记得去年6月的一天,我在常规巡视科室工作后准备午休,突然,一阵急促的急救铃声响起,我迅速接起了电话,听到药房候诊区有一个病人突然倒地,心跳呼吸骤停,请求支援。

撂下电话,我立即展开了抢救工作部署:通知120医生、护士,携带急救物品赶往现场抢救;同时通知抢救室医护腾出抢救复苏区,备好急救物品,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

接到病人后,我立即加入抢救队伍,协助气管插管、电击除颤、静脉给药等一系列紧急处理。

直到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复苏成功!我紧绷的神经稍许放松,感觉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而就在这个时候,抢救室的门突然打开,分诊护士送进来一位酒精中毒的病人。我习惯性地迎上前去查看,发现病人面色青紫、口唇发绀,呼吸微弱。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病人窒息了。

我顾不得戴上手套,迅速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徒手抠出口腔内呕吐物,畅通气道,又马上组织人员再次启动急救流程。

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快速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很快恢复了自主呼吸,面色、口唇转红润。看着患者心电监护上趋于稳定的各项指标,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当我走出抢救室大门时,迎面而来的是患者家属满含热泪的感恩,言语间无从表达的感谢、举手投足间的感激之情,此刻,我深切感受到这份职业的神圣和意义,身为急诊人的骄傲和自豪。

其实,像这样的抢救工作,急诊科每天都在上演着。有人说,急诊科的工作最累,吃饭没定点,困了不能睡;急诊科的工作没有四季,面对生命,春夏秋冬都要坚守着“阵地”;急诊科没有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只要病人有需要,我们就随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

我们不记得,有多少个垂危的病人从这里走出去,但我们记得的是,病人走时那眉宇间绽开的笑颜。

对于急诊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赢得了时间,就等于赢得了一分生的希望。

岁月憔悴了红颜,也见证了我的成长,未来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会一如既往地保持谦逊的姿态,前行中不忘初心,用行动践行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南丁格尔誓言。


我是漳州市医院外科ICU护士长林月娟。今年是我的第26个护士节。

26年来我始终坚持工作在重症护理岗位,在这里我见证了很多生死时速,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工作中我永远秉持着“做的更好”的精神。有一次当看到多位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而禁食,口渴难耐,嘴唇都干裂了,为解决患者的口渴需求,我带领护士们摸索护理方法,试着用棉签沾水抹嘴唇,试着用温开水漱口,试着用润唇膏润唇......经过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最后探索出采用小喷壶装温开水给患者进行口腔喷雾的方法,大大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也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肯定。

在疫情期间医院取消ICU家属探视,当看到病房内患者的不安,以及病房外家属那充满焦急与期盼的眼神,我又提出了采用拍视频发送给家属,以及利用网络视频探视等方法,解决ICU患者家属探视的需求,释放他们心中压抑紧急的心情。

犹记得2020年5月的一天,一位40多岁肺叶切除术后的患者,因肺功能减弱、呼吸衰竭转入SICU进一步治疗。面对病情进展越来越快、患者器官功能逐渐损坏,患者心情低落到极点、整天消极恐惧。家属也心急如焚、甚至每天吃不下睡不着、整天瘫坐在ICU外面走廊的地上,不肯离开。

面对患者及家属的这种情况,加上疫情管控原因,我每天上班前都要先到家属处安慰家属,上班时都要到患者床边进行一番心理疏导及鼓励,并打开手机让患者家属跟患者进行视频。

有一天晚上患者因病情进展进行ECMO治疗,这可能是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这需要一个技术精湛的医疗护理团队,而对于科室内还处于成长期的ECMO护理团队,这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帮患者渡过难关!”我坚定地鼓舞着团队成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上了一天班虽然我很累,但也顾不上夜幕来临,家人等待,继续坚守在生命一线。午夜时分终于成功地为患者实施了体外膜肺治疗+CRRT等生命支持。

整理完操作物品后,我立即给家属发微信安慰她:“大姐您好!我们医生护士晚上刚刚忙完您爱人的治疗操作,今天开始每班有一个护士专门照看您爱人,会一直延续到ECMO等治疗仪器撤机后,您安心回去休息,好好保重身体!”

家属回复说:“收到,你们今天所有的举动我无法用言语形容,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一天我都亲自指导团队对患者的护理观察,经过一番坚守,六天后患者病情稳定,成功撤下ECMO治疗仪器,观察三天后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在普通病房期间,我多次出去床边回访探望,10天后患者康复出院。

出院时患者爱人对我说:“护长,我要认你做姐妹,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在ICU每天都演绎着这样的感人故事。

人世间的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无数个平凡所组成的,在这平凡的护理岗位上,我愿意用汗水和理想浇灌这片土地,这也是我对待人生的热情和青春的坐标,作为一名护士,我坚信丰碑无语,行胜于言。


我是来自宁德市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护士长林细容,现为副主任护师,兼管3个病区。 

我是一名平凡的护理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温暖的语言、真挚的眼神、娴熟的护理技术、纯洁善良的心为患者排忧解难,送去炙热的爱心。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爱护病人,始终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赢得了病人、家属及各级领导的赞誉。

28年辛勤耕耘,寒来暑往、初心不改。去年6月,我科收治了一位脑出血后深昏迷的女性患者郑某,长期陪护照料的只有她的老伴。一个70多岁,同样体弱多病的大爷。面对昏迷的妻子,他一筹莫展,焦虑无奈,无助与困惑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我在护理查房时被老人那朴实无助的眼神刺疼,于是我多次给老大爷做心理疏导,给予耐心的安慰,鼓励他重拾一起战胜病魔的信心,永不放弃。我和我的护理团队为患者插胃管、给予鼻饲、按摩、活动肢体、口腔护理、翻身拍背等护理。

经过我科1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虽处于昏迷状态,但病情稳定。因长时间住院陪护,老大爷身体日渐透支,心理日渐崩溃,多次护理查房遇到他都在哭诉要出院,当他面对我的时候,他绝望的眼神中竟透露出感激的神色,他说:“护士长,我非常感谢您,是你们一次次的精心照护、开导疏通,让我老伴病情稳定,但家里的条件真的不允许我这样耗着,希望您能给我一个建议,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感激您”。老大爷朦胧的双眼,朴实的话语,都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我耐心地安慰他:“大妈的病情虽然比较稳定,但醒来的希望非常渺茫。这样吧,先出院,我来帮您。”老大爷听到我的话后,眼睛湿润了,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开。在出院前,我特意手把手教他各种家庭护理常识,比如肢体功能锻炼、翻身拍背、鼻饲管护理等,还教会了他几种常见意外的紧急处理方法,一遍又一遍,失败了再来,大爷试了再试,“太难了,有什么办法呢?”就这样,直到他完全掌握,我才放下心来。

精准服务,善始善终,是我的宗旨。在她出院后一周,我带着护理团队,前行她家进行病情评估与健康宣教,在一个月后的中午,大爷再次拨通了我的电话,那头,他用颤抖的声音告诉我说他老伴的胃管脱出了。已经下班的我立即重返科室、备齐用物、饿着肚子、顶着烈日赶到大爷家中,第一时间为大妈评估病情、重新插好胃管,并细心地向大爷详细讲述接下来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一路狂奔赶来,又马不停蹄地置胃管,还不厌其烦地讲解,让饥肠辘辘的我,早已汗流浃背,但看到大爷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时,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后来我又去为患者插两次胃管,大爷那感恩的目光,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褒奖。

延续家庭护理服务已成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永远在路上,让天使的温暖绽放,让天使的爱延续,用大爱把生命健康守护好。28年弹指一挥间,万家灯火中守候,风雨荆棘中前行,惊心动魄中奔跑,苦过、累过、彷徨过,但永恒的誓言从未褪色,我选择了白衣,就要让它圣洁无私。病人的康复与平安,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             


我是来自鼓楼区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凌湘。 我从事护理工作二十余年,曾经在县市级综合性医院临床工作十年后,来到福州鼓楼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就职,相比大医院,作为基层社区护士,我们接触更多的是慢病患者和失能的老年人。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基层老年护理服务提出迫切需求,需要基层社区医护具备更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为一位吴爷爷上门服务,他是辖区内独居的90岁老人,身患多种基础疾病,腿脚不便坐轮椅。家中只有一个保姆,找到社区中心要求我们上门为他打针。我与家庭医生一起上门评估后判断吴爷爷整体情况还不错,但了解到老人的女儿在国外,如果上门进行专业护理治疗,需要直系家属填写相关表格,并写承诺函。 当时,老人家很着急,我们便通过微信与他的女儿快速取得联系,几天后就办理好手续。之后,我们多次上门为老人治疗,吴爷爷行动不便,不是卧床就是坐轮椅,讲话含含糊糊,上门时我们顺便给老人做了个简单的体检,结果显示不错,我们就拍拍他的肩膀并竖起大拇指,夸夸他,告诉吴爷爷你真棒,让他放宽心。

每次治疗结束后,都能从他那眼神中看到满意和谢意。 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繁琐且细致,一对一为居民建档,签约服务,从孕产妇管理到儿童保健再到中老年慢病、老年人医养保健,贯穿居民的生命全周期。我们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甚至将服务延伸至班外时间,常常需要进社区主动“找患者”,提供免费体检、健康咨询、送药上门等服务,常常一天就能走上万步,为居民寻医问诊开通绿色转诊通道,成为保障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三年疫情防控,我多次主动前往隔离宾馆及国际健康驿站驻点值班,每天接收大量隔离人员,重复着消毒、培训、登记、核酸采样、数据报告的过程,每班次连续工作长达14至28天,也无法回家,经常只能睡4-5个小时,24小时手机不敢离身,半夜一两点刚想眯一会儿,就会接到隔离人员需要入住或紧急采样的通知,常忙到忘记吃饭。记得有一次上班路上,我不慎摔跤导致足背部骨折,休息数天后,因抗疫一线人员非常紧缺,我又坚持回到驻点工作岗位上。即使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家里老人孩子都阳了,虽然对家人心怀愧疚,我和团队成员只能舍小家顾大家,继续坚守在第一线。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但看到如今的抗疫成果,感觉一切都值得。 工作23年,从懵懂的护士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临床和管理经验的骨干护士,感恩所有的遇见,所有挫折和困难都是进步的因素,也成为了底气,收获满满,我们与居民的相处就像家人朋友一般,而居民的认可一直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我也时刻将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牢记在心,将爱心和温暖献给人民群众。


我叫曹秋平,来自三明市第一医院,是一名重症医学科护士。

有人说,ICU是生死之门。门里,有人迎来了重生的希望,也有人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站,人间百态、生命盛衰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我们面对的不仅有白发苍苍、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也有正值壮年的年轻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深秋的午夜,监护室来了一位因极度抑郁而割喉自杀的年轻男子,印象中也就三十岁出头。颈部气管断裂、食管破裂,经抢救,已恢复意识。

我们要保证他的呼吸道通畅,每天必须定时为他吸痰。一次,我像往常一样,打算先帮他吸干净气管中的分泌物,再帮他更换床单。

突然,他呛咳了一下,气管套管内的分泌物喷了我一脸,浓烈的腥臭味让我一阵反胃。

当我要转身整理一下时,忽然看到他一脸紧张,从他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的歉疚。

我微笑着说:“不要紧的,再换一下被子就好了。”

我想,他这么年轻选择自杀,一定是遇到了无法跨越的障碍,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在监护室,躺在床上,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天花板和白色的灯棒,耳朵里听到的是监护仪发出的鸣叫声和医护的对话。这时候,一直陪在他们身边的我们就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于是,每天忙完日常护理工作,我就和他们闲聊,家长里短,妻子儿女,聊聊各种琐事……

我对他说,“听说你有一个漂亮的女儿,眼睛像你,嘴巴像妻子……”“你的爱人每天都在门口,她很爱你哦,我们都好羡慕你……”“再过几天,我看除夕前,你就能出去和家人团聚了。”

这些小“八卦”,有些是我观察到的,有些是和病人家属了解到的。

最开始,我一个人自言自语,他不作回应,但我坚持自说自话。因为我坚信,传递给他这些信息,能缓解他们身体上的痛,而且能够重新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他们才能配合治疗,更早离开重症监护病房,重回家园,重返社会。

我记得,当他拔除气切套管,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临别时,他告诉我,他原本已经放弃自己了,但是我不厌其烦地对他说起妻子、女儿,甚至还分享自己的不如意,让他知道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低谷,迈过去就好了,让他重新对生活有了信心。

我记得,当时我们俩的眼里都是泪花。

我其实内心也感谢他,让我再一次感受到护士这份职业的荣誉感。

22年坚守一线的护理工作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愿继续做照亮生命的那盏灯,用善良和热情带给患者生的希望,以实干吹响“三争”号角,以实效彰显护理工作者的担当。


时光蹁跹,岁月倥偬,十年的职业生涯已然跨过。

成长总是伴随着阵痛,从稚嫩慢慢走向成熟,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到家庭的组建,到生儿育女,无不都是伴随着工作学习同步进行,无不磕磕绊绊却又并行不悖。

进入协和医院后兜兜转转,最后定在了急诊科,开始了我深耕急诊的十年之旅,头五年的工作真的是打基础和建立临床思维的关键时间,时刻要明白自己目前的处境和当下的任务及工作职责,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目标,增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正念”加持才会增加上班的愉悦感。

2015年,我接受了媒体采访《中国人的一天:急诊科男护士》,记者对我们急诊科的工作先作了充分了解,他像实习生一样跟着我,一起工作,记录的大抵也是中国大多数急诊科护士工作生活的一个缩影吧。这个采访对我影响很大,不是因为出圈了,而是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坚定了,也非常感谢护士长和主任的鼓励。

真正让我有了一个大的提升的契机就是参加2018年中华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中华急诊急救专科护士证书,逐渐成长为学生总带教,在职总带教。

急诊科不仅有生死时速,更有片片温情。在急诊科的时候经常遇到很多无主的病人,流浪汉,半夜喝醉酒躺在路边的。一次出诊,接回一个酒精中毒的患者,他是躺在绿化带中,不省人事,接回医院后发现他身上没有手机,没有任何身份证件,我们给他开通了绿色通道,输液,醒酒,也报警去查他的身份信息,这期间他还吐了好几次,我赶紧把他头偏向一侧,这要是还躺在路边,就很容易误吸造成窒息。给他盖好被子保暖,临近拂晓,他醒了,很讶异自己怎么在医院,非常恐惧地说“我在哪里,你们要干嘛”。我赶紧上前安慰,也怕他有暴力倾向,温柔的说“你在协和医院急诊科,是我们在马路边把你接回来的,你喝醉啦,不用害怕,我是你的责任护士陈鹏飞,有事您告诉我”,了解基本情况后他很庆幸他在医院,对我们表示感谢“太感谢你们了,否则我就要横死街头了”。

急诊患者的病情都很急,很重,我们在做好急救措施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每次看到患者病情稳定,患者及家属对我工作的肯定,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2020年首批援鄂,2022年援沪,援渝,援京,可以说我经历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所有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个人的精神层面也得到了提升,真正做到了党员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去年8月来到了介入导管室,可以说刚开始对我冲击挺大的,甚至有种“文化休克”的感觉。一段时间后,养成了介入导管室的临床思维和理念,从慌乱到镇定自若是需要下功夫的。

每次对病人进行身份识别时,我都会耐心的询问和解释,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患者等待期间,也会经常过去问候,交流,总能看到他们会心的微笑和点头示意的友好。

今年1月4日援京回到福州,第二天我就投入到协和旗山院区介入导管室的运行统筹工作,成为负责人,在物资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顶住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大家的帮助下,导管室运行良好,手术量持续增加,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短短四个月一间导管室就完成了1000余台手术。

回想工作这些年,也曾彷徨,也曾迷茫,甚至有过辞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坚持住了,不能说自己有多么的“高大上”,至少要对得起这份体面的工作,对得起人民的“医”靠,感恩每一位良师益友,感恩每一位患者,感恩协和医院。

有责任有担当的青春才会闪光,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要有青春热血,以我之青春,贡献伟大时代!


我是来自福州市第一医院综合重症医学科的朱瑞。

医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一个人的起点,也可能是一个人的终点,它宛如一面镜子,进来之后,照尽生离死别、人情冷暖,还有赤裸的人性,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我们在与死神抢人的同时,不仅需要扎实的技能,更需要的是一颗温暖的心。

令我记忆尤新的是,一名患者,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全身多处骨折,面对治疗产生的高额费用,他的家人选择放弃了他,刚刚脱离生命危险的他由于多重耐药被安置在了我们科室的独立病房。在医院的申请下为他开放了绿色通道,但是绿色通道无法支撑起他后续的治疗费用,只能维持住他的生命和简单的基础治疗。术后苏醒的他眼中充满恐惧不安也有强烈的生存欲望,这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经放弃了他。家属探视的时候,他透过玻璃窗看着其他患者的家属陆陆续续的进病房看望患者,气管切开的他无法说话,用眼神望着我们,我们知道他要问什么,大家不忍心去告诉他这件事情,只能用“欺骗”他说着“没关系的,会好起来的,你要坚持住,等后面出院了你就可以回家了”时间久了他或许自己也意识到了什么,他不再询问他的家人在哪里,可每次其他患者家属来访的时候,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那扇玻璃窗上,不知在期待什么。知道他的事情后科室里的同事默契的避而不提,都自发的从家里带来安素,牛奶,每天,我们都会跟他聊一聊今天的天气,最近发生的事情,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可是由于缺乏药物和伤势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感染逐渐加重,在换药时,伤口散发出浓浓的恶臭,他红着眼眶张嘴说话,却无法发出声音,我通过嘴型能看出,说的是“对不起,麻烦你们了”。眼神充满了歉意,我告诉他:这是消毒药物的味道,你不会难受吧,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好了。

这天我到科室准备交班,正往他的病房走去,同事拦住了我说,那间病房正在消毒,他昨天走了,还来不及高兴的我看到同事的沉默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这个走了,不是他的家属来接他了,他到最后也没等到。

同事告诉我,他在最后那刻一直说着谢谢,虽然还是发不出声音,但是当班的同事都看懂了他的低喃。

崇高源于微小,收获来自付出。尽管我们也有过发恼骚,也有过怨言,但是我们面对那在痛苦中煎熬的呻吟,无望哀伤的眼神,我们只知道我们有帮助病人的责任,减轻患者痛苦的义务。

都说ICU是生死桥。生与死,悲与欢,软弱与坚强,残忍与温柔,每天都在这里发生。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温暖的人。


我是来自福建省立医院的游凤云,我的工作岗位是手术护理工作,很荣幸能在512护士节这特殊日子里跟大家分享关于创新获得的一点想法。

这几年我获得11项国家新型专利,比如帮助骨科手术定位的“可折叠透视定位器”,帮助甲状腺手术中调整体位的“甲状腺手术专用支架”。也因为创新,从2019年到现在,我多次获得医院的、福建省的、甚至国家级的奖项。

去年“可折叠透视定位器”项目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的科技创新二等奖,这可是一个国家级的重量奖项。今年这个项目也实现了技术转化生产。很荣幸我现在也被聘为创新赛的评委与临床专家。

借着个人一点浅薄的经验,我想谈谈如何做好创新?

1. 要热爱工作。热爱,会让我们努力想把身边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这会使我们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善它。发现问题并想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可贵的创新萌芽。

2、要爱学习。我们要学习我们本职的专业知识,还要跨学科学习,跨领域学习,学习医生手术的原理、学习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新材料的进展等等。学习使我们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是名手术室护士,可我除了掌握本职的护理知识外,我还学手术室多种医疗设备的原理和使用,平日里一些简单的故障我自己就能解决。再比如我《可折叠透视定位器》创新,其实我是借鉴早期眼科异物定位器的原理,而《可折叠透视定位器》显影材质的材料也是几经选择。

3.要不怕失败。创新的路上失败是常态,而成功只是多次失败后可能获得的奖励。创新过程中失败是很常见的,也是常态化。而成功更多的是有运气的成分!比如当我们发现问题,想去解决问题,于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找到了一个自认为很满意的解决办法。结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你又发现新的问题?这时你的这套方案被否决了,这是几个日日夜夜辛苦工作的成果,但是通过实践,你失败!于是继续想办法继续改进继续尝试,你觉得你这次做的很好,你写了课题申请书,写了发明专利申请书,结果一查发现别人已经有相似的发明。你前面的辛苦又付诸东流!所以你还要再借鉴,再改进,再评估,周而复始。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才能坚持你的创新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构思到实践,从申请专利到专利转化,一路上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团队的支持,领导的支持、临床医生的支持。在全国46万左右件的专利,只有2%的专利得到转化。所以我的项目能够最终实现转化,是幸运的。

这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有人研究材料,有人懂得技术,有人擅长实验,甚至课题申请,论文撰写都有人指导。而今年chatgpt人工智能展现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这表明了什么?许多人担心个人能力将越发渺小。而我认为恰恰相反,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个人的创新,个人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尤为宝贵。只要你有想法,就有许许多多的人帮你实现,有越来越多的工具为我们工作创新所用。这是个人人都有机会实现梦想的时代!

立足护理本职工作,做好创新,提高医疗质量!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各位!


我叫梁添玉,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已有22个年头了,其中18年的时间都奋斗在急诊一线。急诊科是一个大舞台,每天都会有生死悲剧在这里上演。急诊科护士的步伐永远都是最快的,每个人总是步履匆匆,我们时刻要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一个个夜不能寐的急救日,在紧绷的神经下追逐着生的希望,不眠不休,早已习以为常。

记得2018年的除夕,抢救室送来一名多发伤的患者,全身衣服都被血液浸透了。我们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建立静脉路、备血、补液等等,这边抢救还没结束,120急救车的声音又响了起来。这是一名急性心梗的病人,呼吸心跳停止,病情危急,时间就是生命,立即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短短几分钟,复苏成功。医生护士刚想松口气,他的心脏又停跳了,继续电除颤和心肺复苏.....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时间,患者心脏停搏了六七次,直到患者被送进介入手术那一刻,我们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我们的医生护士才轮换着去吃年夜饭……”这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看似平凡,却闪亮。或许我们不能拯救每一条生命,但我们总是拼尽全力抢救每一个患者。

2022年12月下旬,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我们很快迎来了第一波感染高峰,急诊科首当其冲成为了第一个沦陷的科室。病患数量急剧增加,急诊科门前,120车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地送来急危重症患者。我们的导诊台、抢救室、观察室,甚至走道,每个地方都人满为患,医生、护士、患者、家属,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医护人员感染人数也在持续的增加,短短一周,已有超过一半的护士生病了,急诊科进入了历史最艰难的时刻。经常是病人在咳嗽,护士也在咳嗽……”但是,就有这样一群人,在护佑生命的道路上,他们拼尽全力为患者争取时间,“我们不能倒下,我们倒下了病人怎么办?”“护士长,我除了咳嗽,其他症状全无,可随时返岗。”“我已经不烧了,没人上班我可以顶上”。“我感觉体力还行,明天可以排我的班”……一声声主动请缨的话语不断在耳边回响,这就是我们的护士,他们主动加班,主动替岗,随叫随到。“晚一点倒下,早一些返岗”是他们最朴实的心声,却常常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让急诊科充满着感人至深的温暖。

回首走过的日日夜夜,我们感受着人生百味,体验着世间冷暖,工作的琐碎,责任的重大,莫名的委屈。作为护士,我们是称职的;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我们是抱歉的。我们错过了孩子的第一次家长会、第一个毕业典礼、第一场人生面试,我们错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但我们从患者重燃希望的脸庞,收获了无数的感动和成长。我们的岗位或许很普通,我们的故事或许很平凡,但为了每一个生命与健康的托付,我们必将全力以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实际行动筑起生命的绿色通道。 

我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的陈淑萍。我来自一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临床护理,以前总听人说:“护士不就是打针发药”,在工作了十年后,我可以坚定地回答:“不,绝不仅仅是这样”。

20世纪90年代初,护理专家开始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二十多年来,专科护理事业蓬勃发展,而我也有幸于2016年赴浙江省第一医院进修,成为一名PICC专科护士。PICC是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能将药物快速输送入体内,避免特殊药物对外周血管的伤害。许多肿瘤患者需要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危重病人需要多路给药、终末期的病人外周血管差,PICC和输液港成为了病人的生命通道。

开放静脉通道往往是治疗的开始,药物通过静脉通路输入体内,一展拳脚、打败病魔,给病人带来生的希望,所以置管这个环节非常重要。临床上,常常碰到紧急置管的病人,这个时候,不管三更五鼓,我们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为他们置管,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除了置管以外,导管的维护也同样重要。我院自2008年起开通静脉治疗专科门诊,为病人提供置管、维护、咨询、并发症处理等多种服务。

2021年一个夏天中午,一位神情疲倦的大叔推开静脉治疗专科门诊的大门,大叔告诉我他的妻子肿瘤终末期,前两天出院回家了,女儿正在中考,妻子勉力支撑想陪女儿考完试,但带回家的输液港针堵住了,乡村医生束手无策,两天没有输液了。在我们静脉治疗门诊,时常有这样终末期的病人,她们走到生命最后的旅程,无法进食,靠输液维持生命的养分,得以多陪伴几天家人。PICC和输液港需要定期维护,显然她们的身体没法支撑她们来到医院,所以我们会利用班外的时间为病人上门维护。那天中午休息时,我一如往常地随大叔来到晋江陈埭,骨瘦嶙峋的阿姨虚弱的半躺在床上,我紧紧握住她的手,告诉她别担心,我来了,来给她插针了。我轻巧地给她插上针、输上液,看到阿姨向我点头致谢。几天后,叔叔告诉我,阿姨走了,可能心愿得了,走得很安详,叔叔特意送给我一双自家做的鞋子。

时至今日,那双鞋子仍安静的躺在我的家里。每当我准备开启新一天的工作时,我仿佛都能听到它在和我说,谢谢,加油!

许多时候,我们和病人相互给养,病魔像汪洋大海里一片冰山,病人是狂风大雨中的一片孤舟,我们掌着舵,努力想躲过冰山,驶向冰山后的风和日丽,我们和病人互相加油鼓劲、彼此勉力,有时也一起哭泣……

我们无法挽救每一片凋零的生命,但我们想陪伴他们久一些、再久一些,告诉他们,别怕、我们在!

我刚工作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你要记住,你医的是人!”直到工作十年后,才愈加懂得这句话的分量。我医的是人,医人,医病,更医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小贴士: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近十年来全国护士队伍总量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每年约有30万左右的新护士加入到护士队伍中。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约为3.7人。全国医护比为1:1.18。护士队伍的学历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都得到了不断提升。到2025年,全国护士队伍总量力争达到550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基层护士数量达到120万。

策划:朱晓洁、刘碧华

设计:李钊铭

音频导演:孙牧野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60
351
我有话说:
0 / 5000
所有评论(0条)
最新最热
  • 1
前往
关注我们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公众号
精英荟医生招聘
官方小程序
资讯动态
MORE+
1
173家医院升为三级!揭秘医院等级评审重点与痛点
2
苗建亭教授:老年性痴呆症的预防和治疗
3
李x教授,谁不想全民免费医疗?
4
《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5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5个原因
6
全球超170个新药研发加速,突破性疗法助力乙肝治愈
7
准爸妈须知!出现这些情况不易备孕!兰州天伦生殖不孕症医院科普
8
儿童感统失调表现及科室就诊指南
9
秋意渐浓,警惕‘秋老虎’对心脏的潜在威胁
10
关于做好2024年中国医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
11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2
糖尿病、脂肪肝比肝炎、肝硬化更易罹肝癌?
13
公立医院再次被要求「过紧日子」,仍需探索下一步怎么走?
14
【老年心理】高龄老人的嗅觉、味觉、温度觉、触觉
15
政策红利叠加需求激增,“康养+疗愈”模式成银发文旅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