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与生命科学行业研究报告
人工智能+医疗与生命科学即AI医疗已从起步期迈入发展期,AI医疗应用已从早期浮现阶段过渡为深入探索阶段。预计到2025年,AI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300多亿元,总体呈现繁荣增长态势。
人工智能+医疗与生命科学,是在协助人或解放人的状态下,以提升院内外医疗服务效率效果为目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干预技术手段介入传统的院内外医疗环节,从而产生相应软硬件产品的新型医疗应用技术,本报告于后文中将人工智能+医疗与生命科学简称为AI医疗。 因AI医疗需AI技术结合具体的医疗场景方能释放与彰显其具象的原理与作用,故其具有很强的场景关联性。按应用场景分类,人工智能+医疗与生命科学主要分为AI医疗影像、CDSS、智慧病案、AI制药、AI医疗机器人、AI基因分析等细分应用技术。AI制药的下游服务市场为药企,而其他应用技术的下游主要覆盖范围都为医院,少部分应用会在院外市场中使用,如AI医疗服务机器人应用于康养机构环境消毒,医学数据智能平台应用于医学研究中心统计数据与疾病研究等。
赛道商业观察
随着AI医疗影像企业获取三类证的步履加快,以及IPO冲刺的阶段性胜利,双重红利将带动中国AI医疗核心软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艾瑞建模测算,2020年中国AI医疗核心软件市场规模为29亿元,其中CDSS市场占有率为29.8%,AI医疗影像为7.1%,而到2023年,AI医疗影像市场规模将首次超越CDSS,成为AI医疗核心软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除核心软件外,AI医疗机器人也为总体的AI医疗市场规模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因手术机器人属于核心软件与高级硬件器材组合的临床治疗产品,高昂的单价及临床稀缺性决定了其不可撼动的市场规模地位。总体而言,市场呈现高增长状态,2020-2025年CAGR=45.7%,总规模在2025年将达385亿元。
AI医疗影像市场释放需求信号
在2019-2021年8月AI医疗影像采招额统计中,三甲医院是需求主力,2019年与2020年的采招额维持在1000万元以上,其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累加的需求也不容小觑。受新冠肺炎检测需求的冲击与肺部影像产品受众广、开发技术成熟高等因素影响,统计时间内关于肺部科室的AI开发软件采招额高达1296万元,心血管、综合类与病理科位列其后。心血管类产品因设备主要覆盖在三甲医院,偏远地区配备有限,释放点也相应存在地理局限;乳腺类产品刚受到国家重视、受众局限于女性,释放节奏相对较缓、可释放空间主要在女性市场。此外,主流的AI影像产品存在不同的需求差异,冠脉产品是继肺部产品之后又一明确的产品跑道。二甲与三乙类医院具备血管机与心内科室,但诊断能力欠缺,最后往往被迫将冠脉病人转移至三甲医院,从而丧失了获取冠脉手术费的主动权,若使用冠脉产品辅助诊断,则可提高诊断水平,在病情早期为病人做支架手术,控制病情的同时亦可创收。而对三甲医院而言,使用冠脉产品做检测,可提升检测速度,增加检测病人数量,更好更快地发现真正需要做支架手术的病人,为医院带来临床手术收入。
AI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驱动力
自科技部2017年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来,国内AI医疗机器人有了创新与起色,下游市场需求也逐渐释放。在医院端,医院对AI医疗机器人的需求度呈三甲>三乙>二级>其他医院的排列。三甲医院作为手术质量的标杆与手术数量的主要负担方,对手术机器人有强烈的刚需。在手术机器人中,腹腔机器人同时为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心脏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所需,骨科机器人则位列其后。在B端与G端,受疫情新常态影响,公共卫生需求触发,房地产、体检机构、康养机构、学校以及各类政府机构对消毒机器人与测温机器人的需求将持续存在,而康复机器人这类针对肢体缺陷人士的器械则更多为民营康养机构所需。从C端情况看,我国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老年人口皆呈稳步增长趋势,肢体残疾人士数量也有相当规模,这对医疗服务人员而言是颇具压力的挑战,引入AI医疗机器人减负提效已成为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科技料
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1

